省科技厅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来”

时间 : 2024-02-18 09:03:58  来源 : 南方日报

新年伊始,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由位于中山的明阳智能自主研发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入选榜单。

该成果攻克了16兆瓦至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超长柔性叶片、大型主轴轴承、高功率密度发电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标志着我国大兆瓦级海上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再上新台阶。

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4600亿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站在亮眼成绩前,广东科技系统清楚认识到:产业与科技要实现互促双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自己来”。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1月初,省科技厅召开第三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座谈会,通报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组建情况,并为实验室授牌。加上第一、第二批的20家,广东已有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为加快粤港澳创新资源汇聚提供有利条件。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广东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基本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牵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核心,与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组成的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

去年底,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在广州揭牌,这是广东省实验室队伍在时隔三年多后再添新成员。如今,广东正持续优化省实验室整体布局,推动提质增效;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推动在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稳步增长。

“河套香港园区可作为重要枢纽,建立新工科学院、研究院、孵化器、共享工厂等,打造‘智能化+新能源’的产业创新基地。”在1月26日举行的“河套香港园区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研讨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说。在现场,多位来自香港与深圳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商共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质量发展。

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广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布局。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聚力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落子广州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装置被写入。

如今,广东拟建、在建或已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0个,散裂中子源等已建大科学设施不断拓展完善,先进阿秒激光、鹏城云脑III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获批立项,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等开工建设。

“国之重器”接连落户,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规模初现。

围绕材料、信息、生命、海洋等领域,广东持续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同时协同港澳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大湾区源头创新的条件能力。

大平台能带动大项目、取得大成果,这对于科研人才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为了增强辐射共享能力,广东还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推动科技装备向中小企业开放。

加强源头创新供给

1月26日,《广东省培育区块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强调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引擎”工程,汇聚省内外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力量;引导创新型优势企业围绕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开展攻关。

近年来,广东持续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组建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地深圳,成为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攻克“卡脖子”难题,中心与几十家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协同攻关。

血管介入器械关键原材料镍钛超弹合金毛细管实现量产;高端医用分离膜材料及组件的实验室研发已经完成;人工关节用高性能陶瓷材料及产品正在研制……如今,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广东已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去年出台的《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广东的氢气“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经多年培育和超前布局,广东在氢能产业集群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氢能产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释放。”佛山仙湖实验室燃料电池结构组件研究室主任李光福说。

为强化“从0到1”原创成果供给,广东实施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以“量子科技”“生物多样性”等旗舰项目为引领分层次、体系化布局开展基础研究。

中山大学等高校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立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原创性概念和理论的突破,产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核心技术。

大湾区向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进发,其势正成,其时已至。

2023年7月18日,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启动培训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创新挑战赛采取“揭榜挂帅”制度,由企业行业等提出需求,面向全社会招募解决方案。

当前,广东正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实践”,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积极探索“业主制”“主审制”“军令状”等多种新型组织模式。

以成果转化支撑制造业当家

日前,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网络”,成为全球仅此一座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这代表了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为满足客户对可靠定制化电动汽车不断增长的需求,广汽埃安部署了40多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用例,提供超过10万种配置选项。

广东是科技创新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当家的强有力支撑。

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20个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广东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重点产业链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应用。

总重仅700克的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能对生物体内的示踪剂进行动态成像,有望解决术中肿瘤细胞残余的难题;国家卫健委病理标准数据库建设项目,为病理人工智能研发打开想象空间;新型铪基材料铁电存储器及系统芯片项目,旨在解决国内高速、高可靠存储芯片“卡脖子”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些项目正从理想走进现实,从科创力转换为生产力。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打造的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国三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致力于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

以其建设为牵引,广东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构建全省区域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强化技术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科技成果关乎千家万户,更惠及民生福祉。

1月初,省科技厅开展新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任务(2024—2026年)选派管理工作。今年,广东将选派不少于2000名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辖内乡镇全覆盖。

抓好荔枝保鲜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海洋牧场以及绿美广东建设,强化民生科技布局和支持力度……广东以科技发展突破乡村产业发展阻碍,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县镇村落地转化与产业化,有力支撑“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省科技厅将继续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更好发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奋力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线

粤高新技术企业数连续8年全国第一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省直部门专场记者会上透露,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7.5万家,连续8年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6万家。

近年来,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凝心聚力建设制造强省,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展现新气象。

企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产业的突出优势,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近年来广东大力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多措并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在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方面,建立了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8%、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18.5%、在全省新上市A股上市企业中占比超80%、制造业企业占比超70%,成为支撑制造业当家的主力军。

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广东强化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制度设计,探索采用“业主制”“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领衔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企业创新“兵强马壮”,成果丰硕。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由企业牵头的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超过九成。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广东支持企业参与设立省企联合基金,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全覆盖,依托企业建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占比近九成。通过普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省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目前,广东正加紧制定出台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案例

广东正围绕人机交互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11月3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粤府〔2023〕90号)(下称《实施意见》)。11月13日,省科技厅牵头,由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传解读了《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充分结合广东在产业应用、港澳合作、国家算力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和布局,围绕建设产业创新引领地的目标,聚焦广东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提出22条政策举措,力争在算力、算法、数据、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广东把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定位在打造成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是因为广东具备发展人工智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创新资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广东生产生活和千行百业中的融合应用成效初显,正从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向终端产品拓展。

首先是加强科研攻关布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重大专项,围绕核心算法、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化应用。

其次是举办“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广州·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等,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融合发展。

比如在制造领域,盘古制造大模型有效提升研发、生产、供应链全流程效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医疗领域,全国100多家医院已落地应用医学影像辅助服务,利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可在2秒内完成对肺炎的识别,快速提供诊断参考;在交通领域,知行交通大模型已在智能客服、智能运营及应急指挥等场景落地,智能化识别和预测车流量、路况等信息,高效赋能城市交通应急管理;在办公领域,WPS AI为用户提供内容创作、智慧助理和知识洞察等方面产品体验,将AI技术开放赋能给企业客户;在终端产品领域,鸿蒙系统将人、手机、电脑、穿戴设备等设备、场景有机联系起来,在鸿蒙系统中融入大模型等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终端产品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

接下来,广东将积极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旗舰项目,拟在核心算法、创新应用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场景应用,支持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赋能新型工业化,支撑高质量发展。

转载自: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363474